回家的路上所有人都是快乐的。
卫三丫的口袋里有十几个铜圆,还有一个小镜子和一把桃木梳。刚才经过一个小铺子时卫三丫多看了那小镜子几眼,青林哥就花钱给她买了一只小镜子,外加一只桃木梳。
卫三丫现在梳头用的是刘二花的旧木梳,那只旧木梳也不知道用了多少年,半边的梳齿已经断了,卫三丫每次梳头都小心翼翼,生怕剩下的梳齿再断了,那她就没法梳头了。卫三丫第一次知道世界上还有镜子这个美妙的东西是在姜秀枝结婚的时候,姜秀枝的嫁妆里就有一面镜子。那镜子真明亮,把人脸上的眉毛都能显现得清清楚楚,比她平时只能在水面上照照自己的脸不知道强了多少倍。
卫三丫一直梦想自己拥有一面镜子和一把木梳,但她知道这个梦想很难实现,因为她不可能指望娘家会给她陪嫁这些东西,甚至她结婚时娘家都不可能有人来。
李青林的礼物让卫三丫兴奋不已,她不时用手压压自己的口袋,一方面是她不断地证实这些东西就在她的口袋中,另一方面不断证实这些东西从今天开始真的属于自己了!
李万全、李万祥他们也是快乐的。“惊蛰抓小猪,秋后肥嘟嘟”,今天两家各抓了一只小猪,夏天红薯地里大量的红薯藤和冬天窖藏的红薯都可以喂猪,预计到了冬天,一家卖一口大肥猪是错不了的。
“养猪不仅挣油盐,积攒猪粪好种田”,有了这么好的粪肥下地,自家旱地也可以轮种了,夏天可以种玉米,冬天可以种冬小麦,一块地可以有两块地的收成,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
李青奇是快乐的,今天吃的东西太美味了,只要今年养鸡赚了钱,他以后可以经常赶集吃好东西了。
钱多贵也笑眯眯的,腿脚不好的他和李青奇一起坐在大车上,手抱着那只包袱,心里乐滋滋的。他环顾四周,这些耕田的农人只会种田干活,谁能体会自己的喜悦呢?
到了小李村,钱多贵下了车拉着李青林对李万全说:“二叔,我找青林说点事情,您老多担待!”说完也不管李青林愿意不愿意,拉着他就走。
到了村外一个僻静地方,钱多贵打开他的灰布包袱。里面的东西被仔细包了两层,等钱多贵打开包袱,李青林定睛一看,包袱里有一枝乌黑发亮的驳壳枪和一堆乱七八糟的零件。
枪?而且还是大名鼎鼎的驳壳枪!这可是抗战时期国共两军极为喜爱并且极为肯定的杀敌利器!李青林不禁激动起来。
驳壳枪又称盒子炮,其正是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它的枪套为一个木盒,也被称为匣枪。在它的家族中有一种一九三一年量产的全自动型手枪,在中国被称为快慢机。
毛瑟兵工厂生产这种手枪本意是想德国军队能采购装备,可包括德国军队在内,所有的欧洲军队都认为此枪质量虽然很好,但是价格太高,射击时不容易控制枪口上跳,如果作为手枪使用体积重量太大,不易随身携带,作为步枪使用威力太小,因而欧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军队愿意将它作为制式武器。
正所谓“西方不亮东方亮,墙内开花墙外香”,被西方各国军队所摒弃的驳壳枪在却中国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二十世纪初,中国国内军阀混战急需武器,日本为抑制中国进而控制西方向中国销售军火,但手枪不在禁运范围。许多西方公司在中国大量倾销手枪,驳壳枪成为各派武装的首选。
作为身处手枪之列的驳壳枪,它弹仓装弹多,子弹初速高,身管长,火力猛。一般普通射手如果将木枪盒结合在手枪把手处再抵肩射击,可准确射击一百五十米处目标。因此,它在中国一经出现便受到了从民间到军队的无比青睐。在高级军官互相交往中,德国原产的驳壳枪甚至成为高级礼品相互赠送,可见一把好的驳壳枪在当时是多么的珍贵。
李青林拿起包袱里的驳壳枪仔细看了看,枪身左侧用篆书刻着“一七式”,枪身右侧也用篆书刻着“民国十八年晋造”。这枝枪不是德国原厂生产的,而是国内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仿造,口径不是7.63mm,而是11.43mm,俗称“大眼盒子”。
李青林拿起驳壳枪掂了掂,虽然没有装子弹,但是还是觉得有点重。
终于看到真枪了,这可是抗战利器啊!
前世的李青林在电影、电视剧中无数次看到过抗日战士手持驳壳枪,打得鬼子屁滚尿流,李青林决定必须拥有这样一支手枪!
李青林问钱多贵:“你哪来的枪?买的?”
钱多贵苦笑道:“我倒是想买一枝,可我也要买得起啊!就这阎老西造的大眼盒子外加五十发子弹,起码得一百大洋。前几个月我拜了个造枪修枪的师傅,这枪是我师傅借给我的,让我照它的尺寸挫零件,再把它装起成一把枪。这次如果成功了,我就可以出师修枪了!可是我照样子弄了这么多零件,装在一起就是打不响!”
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动荡,小股军队、土匪、豪强大户手里都拥有枪支,他们经常需要修理枪支或制造枪支,这就催生了一个特殊的人群-私人游动修枪造枪贩子。
这些人一般没什么文化,靠着师傅言传身教,靠着简陋的工具,以手工打造零件、制造枪支。所修造枪支的质量因人而异,有的较为精美,连原厂标记都能仿照得惟妙惟肖,有的特别粗糙,一看就是私造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