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大王宫于淑英名一生但是晚年却传位于一个昏君遂诚,次大王继位后残酷的压榨高句丽人民,这时一个来自橼那部的小官明临答夫站了出来。
次大王二十年(公元165年)一代枭雄宫于淑驾崩,全国的民众都去给这位曾经带领高句丽人民开疆拓土的国王吊唁,这时的明临答夫以“民不能忍受昏君”之名毅然发动了反对次大王的政变,以一己之力成功杀掉了了高句丽的昏君次大王。在刺杀了次大王遂诚后,明临答夫拥立隐居的伯固为新国王,是为高句丽第八代国王“新大王”。我们之前讲过伯固是太祖大王宫于淑的三弟,关于这个继位顺序本人还是持怀疑态度的,怎么想这里边都不对,因为太祖大王驾崩的时候已经114岁了,他的弟弟在年轻能年轻到哪里去,所以说“新大王”不太可能是太祖大王的三弟,父子的可能性都不大,有可能都得是爷孙关系。有一种说法就是太祖大王宫于淑实际上早就挂了,而“次大王”也早在146年就被杀,而“新大王”伯固继位的年份实际上早在公元146年就已经是高句丽的国王了,至于《三国史记》对于这混乱的继位顺序的记载自己也解释不清楚,也有可能高丽学者金富轼有意的掩盖一些事实,而我本人认为“次大王”没有被传言的那么坏,之所以给他刻画成一个残暴的昏君形象,纯粹是为了迎合明临答夫所谓“一代名相”的光辉形象,而将本身他弑君谋逆的罪证给予“洗白”和“美化”,不过这些只是猜测,至于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只能穿越到高句丽国问问明临答夫才能知道了。
“新大王”伯固继位以后,立刻封刺杀“昏君”的忠臣明临答夫为“国相”,国相的权利可要比咱们中原王朝的“宰相”权利要大很多,那基本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后来这个官职经过演变后来改称了“莫离支”,高句丽的最后一个莫离支是泉盖苏文的儿子泉男生,泉男生后来投降了唐朝当然这是后话。回到正文明临答夫被拜为“国相”,同时加封为“沛者”。“沛者”是高句丽独有的一个最高爵位,大家可以给他想象成咱们中原王朝的“王爷”,至于高句丽的官制我们后期会给大家系统的介绍,这里不多赘述。明临答夫可谓一步登天,内外朝廷独掌大权。
新大王四年(公元168年),为了对太祖大王时期高句丽侵犯辽东的报复,东汉朝廷的玄菟太守耿临率大军征讨高句丽,伯固认为以我们高句丽现在的实力不足以对抗东汉朝廷,史书记载:“王自降”,投降了东汉朝廷。新大王五年(公元169年),高句丽协助东汉朝廷讨伐辽东太守公孙度的割据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与东汉朝廷的关系,这时的高句丽实际上受到东汉玄菟郡的节制。新大王八年(公元172年),玄菟太守耿临又率大军讨伐高句丽,这时高句丽的大臣们群情激愤,主张出城跟耿临死磕,我都投降了你还欺负我,士可忍孰不可忍,而就在这时明临答夫没有依附众臣的建议,而是主张固守坐原城,汉军兵锋正盛如果我军出去跟他们死磕无异于自寻死路,所以敌军大军出动,我军固守以消耗敌军的粮食,等他们没粮的那天,我们在出城一举歼灭他们。事实果然如同明临答夫的预料,汉军来势汹汹而高句丽依险据守,汉军久攻不克撤军,明临答夫找准时机,过段出城追击汉军最终在坐原一举将汉军全部歼灭,高句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经此一战明临答夫声明远扬,“新大王”伯固把坐原和质山两地作为封地封给了明临答夫,而明临答夫也成为了高句丽的“一代命相”。
喜欢辰说朝鲜史请大家收藏:(www.)辰说朝鲜史大地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