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外围的防御被突破,这意味着想要守住伦敦已经是奢望。尽管英国王室和上院、下院都有已经在德军登陆之前就撤往了加拿大,可丘吉尔领导的战时内阁还没有撤。现在,伦敦外围防线已经被德军突破,而德军威廉李斯特率领的部队也正在向苏格兰挺进,现在唯一还安全点的地方只有北爱尔兰了。丘吉尔要求他的内阁成员们先撤往北爱尔兰,他要留下来与伦敦共存亡。
丘吉尔的这个态度遭到了内阁成员们一致的反对,首相与伦敦共存亡,可他的阁员们却都跑了,这算什么事?他们无法允许这样的事情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发生,同时又为丘吉尔的这个举动感到由衷的敬佩。只是他们不知道,丘吉尔做出这个决定他自己也不甘心。
英国本土的沦陷已经成了定局,这是他已经无法改变的事情。只是他还想到了另一个问题,撤往加拿大之后,还能再次回来吗?引起丘吉尔这个想法的就是他清楚英国和德国之间,眼下的力量对比。英国的陆军与德国的陆军相比,在各个方面显然都处于下风。英国的皇家空军更是在与德国空军的作战中,应尽损失殆尽。可占有绝对优势的皇家海军却毫无用武之地。照理来说,拥有强大海军的英国,在海军的守护下,是不可能让德军顺利登陆的,但事实是,在海洋上对德国有着绝对优势的海军,被德国的空军压的抬不起头。
在弗兰伯勒角至法利一带海岸的德军登陆场附近,英国皇家海军不止一次的向接近那里,袭击德军的各类运输船舰,但都没有成功,原因就是德国空军的压制。德国空军几乎无间断的在登陆舰队和登陆海滩的天空中翱翔着,让英国强大的舰队根本就无法靠近。
那么,将来英国人想打回来,遭遇的将是同样的问题。德国人甚至不用拥有与英国一样的海军,只要他们拥有一支强大的空军,美英的联军就只能望洋兴叹了。因为他们还没有能飞越大西洋后,在英国本土上空进行空战的飞机,他们的舰队远渡重洋回来,也会被以逸待劳的德国空军打得找不这北。
也就是说,丘吉尔已经被德军的登陆行动中,暴露出来的英国皇家海军的外强中干打碎他必胜的信心。他对是否还能收复英国本土,持悲观态度。这样一来,在他看来,跑到加拿大去这个行为,和他向德国议和一样,都不是他政治生涯中值得骄傲的行动,而是耻辱。在以后,只要说起英国,人们都会说,哦,就是那个丘吉尔,看,他灰溜溜的逃跑去了加拿大,是他让英国成为了现在的样子。如果他不想要这个耻辱的话,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那就是他殉国。这个的话,他或许会成为一个悲剧英雄而流传于后世,而不是现在等待着他的耻辱。
只是让他没料到的是,但他把他要与伦敦共存亡的想法一经宣布,他就已经得到了他想要的悲剧英雄的身份。几乎所有的内阁成员和得知这个决定的英国民众,在他们心里,丘吉尔都成为了英雄。有一个誓与国家共存亡的首相,大家还能苛责这位首相什么呢?所以,几乎所有的声音都呼吁着,要让这位伟大的首相撤往加拿大,继续领导英国的反法西斯战争。
丘吉尔走了!战时内阁也走了!军队也开始撤离,他们要保留将来反攻所需要的力量!能走的民众也走了!伦敦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在英国其它地方的军队也开始陆续的撤离英国,他们有的撤往直布罗陀,然后转道前往中东和非洲,有的撤往加拿大。一周以后,德军开始陆续的进驻英国的各个城镇,英伦三岛陷落了!
在1939年4月至8月间,如果说全世界各国的政治人物穿梭往来最频繁的地方,无疑是华夏的南京。之所以时间会拉的这么长,是因为欧美国家的政治家们前来华夏的路途很遥远。他们需要坐船横渡大西洋到达非洲,然后乘飞机到达英国的苏伊士运河区,然后再坐船穿越红海和印度洋到达孟买,再转飞机飞往缅甸的曼德勒,然后飞往华夏的昆明。达到昆明后,再换乘华夏的飞机飞往南京。这样大费周章的原因很简单,太平洋已经几乎完全被日本控制,他们要乘船穿越太平洋到达华夏的话,太危险了。
而同一时间里,德国、日本、苏俄、法国也同样有大量的外交官频繁进出华夏行政院的外交委员会。他们所有人的目的都是相似的,探听华夏的意图。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想要游说华夏到他们所在的阵营中去。英国、美国想要华夏拿出实质性的行动,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中坚力量。苏俄和法国要与华夏进一步改善关系。
汪兆铭这段时间里,脸上都快要笑出皱纹了。他从来没有这样自豪过,因为所有来拜访他的这些列强国家的政治家和外交官们,都一反以往趾高气扬的倨傲,脸上都挂着卑微的笑容,对他满是奉承和各种赞美。这让他有一种万国来朝的错觉,有一种激扬文字、挥斥方遒的冲动。
当然,汪兆铭有一点还是非常清醒的,他清楚这一切都是怎么来的。如果说他曾经因为立场关系,党派关系,加上一点点嫉妒心使他对杨寰宇心有不满的话,现在,他对杨寰宇则是发自内心的钦佩。在不到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能让华夏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彻底的脱胎换骨,成为各个列强都要竞相示好的国家,他不认为他曾经的领袖孙文能做到,放眼看去,好像除了杨寰宇,没人能做到。